谢云(1929年10月-2021年8月30日),原名谢盛培,号裳翁,苍南县龙港市三大庙村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职称为编审,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家、书法家、诗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原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人民艺术创作院顾问。
1954年7月至1958年,谢云任中央文化部幻灯编辑部编辑、人民美术出版社幻灯编辑室编辑,后任编辑副科长。1980年1月至1990年,谢云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社长、党组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书画院院长。1987年,谢云随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代表团访问北欧芬兰、瑞典、挪威、丹麦等国的出版协会;同年在北京远望楼、1988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谢云先后会见刘海粟大师,大师在会见中作长篇学术谈话,谈话稿摘要刊发于1989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2000年11月,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谢云卸任秘书长一职(此前已卸任党组副书记);换届后,他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2021年8月30日2时36分,谢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谢云幼遵家教习字习诗,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他广涉魏晋汉碑及印章鸟虫篆等字体,融隶篆行草于一格。1989年1月,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1989年、1993年,他先后与日本京都书画院长能村直外、著名书法家近藤摄男先生在京都、大阪举办书法展。谢云著作有《谢云书法作品集》《谢云书法》《谢云八十书画》等。谢云还获得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艺术特殊贡献奖、上海市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中国国粹文化卓越成就奖。2007年,谢云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自己创作的68件书法作品,后又于2015年把自己创作的81件书画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29年10月,谢云出生,幼遵家教习字习诗,六岁从父开始临习,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谢云年轻时就读于故乡崇德小学、宜山高等小学、浙江省平阳中学、瑞安高中,后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谢云中学读书时参加革命学生运动,1948年,他中学毕业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浙南游击纵队,1950年1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职业生涯
1954年7月至1958年,谢云任中央文化部幻灯编辑部、人民美术出版社幻灯编辑室编辑,后任编辑副科长。1958年,谢云被错划为“右派分子”,遭降职降薪、开除党籍,后下放广西南宁。
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谢云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恢复党籍。1980年1月至1990年,谢云历任广西人民出版社美编室主任、副社长、党组书记,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广西出版总社社长,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广西书画院院长;期间,他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出版工作发展,将原有的广西人民出版社拓展为包含广西教育出版社、广西科技出版社、广西接力(少儿)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在内的出版体系,还将漓江出版社从副牌转为正牌并从南宁市迁址桂林市办社,同时推动建立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此外,他还担任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工作者协会理事、常务理事。
1982年5月,谢云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成为会员;1985年,其书法作品参加全国第二届书法展,他本人亦参与第一届北京现代书法展。1986年,刘海粟大师为谢云书法题字评论:“谢云弟此作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还赠诗一首。1987年,谢云随中国出版代表团访问北欧芬兰、瑞典、挪威、丹麦等国的出版协会;同年在北京远望楼、1988年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谢云先后会见刘海粟大师,大师在会见中作长篇学术谈话,谈话稿摘要刊发于1989年2月1日的《人民日报》。
1988年7月,谢云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荣誉称号;同年,漓江出版社、中国书籍出版社有限公司联合出版谢云的第一部书法著作《谢云书法作品集》,由洪禹平先生作序。1989年9月,谢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同年,他创作行书作品《清如瘦竹》,该作品被收入中国美术馆编纂的《中国美术年鉴》。1989年8月,谢云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书画院、广西新闻出版局名义,率领广西代表团出席日本《朝日新闻》社在东京举办的“名家画桂林市”画展;同月,他在日本京都美术馆与京都书画院理事长田能村直外先生联合举办书画展,日本赞交社亦于同月出版《谢云书法集》。
1990年,谢云在桂林策划主办“桂林新书法大展”;同年,他卸任广西新闻出版局局长。1991年,谢云为人民美术出版社主编《当代名家画谱(全14集)》;11月,他出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当选为常务理事,后又当选为秘书长。1991年至2000年,谢云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主持工作,兼秘书长、法人代表)。1992年,《新华文摘》第10期刊载谢云的长诗《笔潮》第一章。
1993年9月,谢云任中国书协代表团团长,出席在日本武生市举办的中日书法交流展;同年,他在日本大阪与日本著名书法家近藤摄南先生联合举办书法展并讲学,讲学主题为《中国书法的现代追求》,该讲稿分别刊载于1994年第1期《中国书法》和1994年6月16日《人民日报》。此外,1993年谢云还撰写《线装书的现代需求》一文,刊发于9月21日《人民日报》。1994年6月,谢云创建线装书局,任总经理、总编辑;11月,他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代表团副团长,赴日本冲绳县书法协会、东京全日本书道联盟交流书艺。
1995年,谢云尝试用墨、油彩在油布、油纸上创作书法作品,代表作有《风》《战》《羔》《骑》《幽》等,这些作品被载入1997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云书法》集,后由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1996年3月,谢云赴香港艺术馆讲学;同年,他当选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刻字研究会主任。1996年6月,他任中国刻字代表团团长,赴新加坡出席国际刻字展;12月,谢云出席中国文艺网第六届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同年,他创作篆书作品《马拉多纳星》,由北京市足球运动协会秘书长张衡先生赠予马拉多纳先生收藏;接受《瞭望》记者采访,访谈标题为《若即若离》,该访谈收录于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派”书法十年》一书;参与编印线装本《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全850卷),任责任编辑兼编辑委员会副主任,该书由线装书局出版。1996年12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谢云书法》,由林散之先生作封面题签、洪禹平先生作序;同年,谢云还撰写《古文字的梦》一文,刊发于1997年2月22日《光明日报》。
1997年7月,谢云出席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办的中国书法展;同年,他策划主编木牍本老子《道德经》书卷,由欧阳中石先生书写,线装书局出版;编辑线装本《毛泽东诗词集》《毛泽东诗词手迹》,均由线装书局出版。1998年,谢云编辑线装本《毛泽东选集》(全四卷),由线装书局出版;11月,他率领中国刻字代表团出席在浙江温州举办的中、日、新、韩国际刻字展;12月,谢云参加中国书法代表团赴法国巴黎出席“巴黎中国现代书法大展”,并撰写《巴黎书路行》一文,刊发于1999年4月24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999年3月,谢云出席中国文艺网第六届四次全委会,代表中国书法家协会作题为《中国书法事业发展与繁荣》的专题发言;5月,他接受《中国书法学报》记者采访,访谈标题为《先文而后墨》,刊发于1999年6月4日《中国艺术报》;7月,谢云参加中国文联“三讲”学习,期间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党组第一责任人。2000年11月,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换届,谢云卸任秘书长一职(此前已卸任党组副书记);换届后,他被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01年,谢云获中国书法家协会颁发的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1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谢云文集《灯前余墨》,由刘海粟先生作序。2002年9月,线装书局出版线装本《谢云篆书》。2003年,谢云为桂林中华金石园碑林作序。2004年4月,谢云参加绍兴兰亭书会,创作《兰亭吟》诗12首。2005年11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换届,谢云续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2006年6月,《十方》杂志刊发魏立刚、闻正对谢云的访谈《我的书法道路及遐想》,并刊载其书画作品23幅;同月,荣宝斋出版社出版谢云70岁后的书法选集《墨花礼赞》,由聂震宁先生作序。2006年10月,谢云主编的《<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线装影印本编辑出版纪实》由中国书籍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
2007年1月,谢云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其书法作品68幅;同年,他向母校浙江省平阳中学捐赠书法作品108幅,华夏翰林出版社为此出版书法集;平阳中学设立“谢云书法艺术室”,并印制谢云影像纪念邮票一枚。2007年,谢云的五幅中国画作品参加北京当代中国书画研究会在国家画院举办的画展,这是他首次公开展示画作。
2008年,谢云为《苍南历史人物》一书撰写《我的父亲谢承权》一文;同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大典》出版《谢云卷》,收录其书法作品23幅;2009年1月《中国书法》杂志,刊载著名作家、原中国文艺网秘书长孟伟哉先生撰写的《“地角山阿独奏弦”——记诗人、书法家谢云》一文。
2009年5月,谢云为苍南籍美术书法家作品北京展作序《苍南书画,一方胜境》;6月,《诗刊》刊发刘德吾、木马对谢云的访谈《墨韵天然恰如诗》,并刊载刘德吾赠予谢云的诗五首。2009年9月,线装书局出版《谢云八十书画》,由柯文辉先生作序,该书集首次发表谢云的35幅中国画作品;同年,谢云为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杨炳延先生的书法作品作序,标题为《炳延的书路人生》,该序言于2010年第12期《中国书法》转载。
2010年2月,线装书局出版苍南县诗人刘德吾先生赠予谢云的诗专集《返回之梦》;3月,中国文联晚霞文库编纂、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谢云的旧体诗集线装本《笔潮吟》;7月,《中国书法》杂志刊发黄君撰写的《诗性的笔墨——谢云八十书画谈》一文;8月,谢云获上海市世博会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公益主题活动组委会颁发的中国国粹文化卓越成就奖;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刘德吾编辑的《谢云新诗》;10月,《中国书画》杂志刊载谢云的多幅书画作品,并发表相关长篇评论;12月,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届换届,谢云续聘为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
2011年1月,《中国书法》杂志刊载谢云为著名书法家王友谊线装本篆书《四书全集》所作的总序;同月,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出版《谢云书法集》,由崔自默先生作序;北京《21・名家》杂志刊载谢云的20幅书画作品及长诗《笔潮》。2011年3月,谢云为著名作家莫言题签“莫言书迹”;5月,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谢云捐赠国家博物馆书法作品集》,该书收录《谢云书法断想》《谢云<笔潮吟>》及《谢云新诗》(摘录),采用线装本印刷;5月15日至16日,谢云邀请油画大家闻立鹏先生、清华大学美术史教授王乃壮先生、作家柯文辉先生到家中,鉴评其在油画布上创作的22幅中国画《长城稽首》。2011年6月,谢云的草篆作品《酒》参加德国威斯巴登国际当代书法展,后被欧洲收藏家购得;7月,谢云为霸州市诗人顾国强设置诗书艺术馆提供其《笔潮吟》及《兰亭吟》的诗书作品,用于刻石留存;同月,《书画世界》(总第146期)刊发秦金根撰写的《香生少年八十书——谢云老的人生和书法艺术摭谈》一文,并刊载谢云的多幅书画作品。
人物去世
2021年8月30日2时36分,谢云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艺术成就
幼遵家教习字习诗,习字始学颜柳,继学篆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广涉魏晋汉碑及印章鸟虫篆等异体字,融隶篆行草于一格。书法象隽形美,恣肆奇崛,草篆、鸟虫篆尤多变化。刘海粟大师评谢云书法:“奇而不奇,不奇而奇,放逸可观。”书法作品最先入选第二届全国书法展,一九八九年一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谢云书法展”,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三年先后与日本平安京书画院长能村直外、著名书法家近藤摄男先生在京都、大阪举办书法展。
人物作品
参考资料
社会活动
2007年,谢云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了自己创作的68件书法作品,同年,捐赠母校浙江浙江省平阳中学书法作品108幅,平阳中学设“谢云书法作品艺术室”。后又将自己创作的81件书画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2011年12月29日至2012年2月28日国家博物馆举办《谢云捐赠书法作品展》。201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第二次收藏谢云捐赠书画作品81幅,并在2016年1月15日,在国家博物馆举行“谢云书画艺术展”。2023年12月8日,由桂林市文联主办,桂林博物馆承办,桂林市书法家协会、桂林市美术家协会协办的“笔底烟霞堪化蝶—谢云书画展”暨谢云作品捐赠仪式在桂林博物馆开幕,谢云的亲属谢燕华向桂林博物馆捐赠了作品。2025年10月1日-2025年10月26日,在浙江美术馆中举办了202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谢云书画艺术展。
作品赏析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谢云少时随父习书,临颜、柳二家,父亲要求孩子写得正而不板,杜绝馆阁媚气。中年后广临隶、篆,在甲骨、金文、汉碑上下过苦功夫,存朴去华,不袭其貌。他说:“殷的文字,远古的梦。多么遥远又那么亲近。”(谢云《笔潮》)“生命微微地睁开眼睛,那眼前是多彩的虹。”(谢云《古文字的梦》)诗的语言背后是沉思、汗雨,点燃起希望的金焰,探幽索隐,挥毫筛选。又回到螺旋上升后新的零点,再迈步苦旅。不断求“变”,在多变中积淀个性的顽强,梦绕当代人风采的新境,流射出中华书艺之新光华。
最近十多年里我留心观看谢云书作,只要比较一下若干字的灵动与即兴效果,跟昔年相对规整之作的差异,一目了然。他现在写一两个字,在布局运笔上,大都谋篇深虑,达意方罢。很少一挥而就。他从不拘泥古法,只信守方向对头的“变通”。把自己放到书法长河里思量,游心无垠,观往察来,味究微玄。谢云作书多变的核心是“道”——在挥毫中精神状态的自在与忘我。“非道非极,自名自我”(清龚自珍)谢云又善以诗度书。书家可以不是诗人,但生活与作品不可无诗味。悟得此点,动力便源源而生。风格是一条河流,水在更新。河水改道,贵乎天成。变中有不变,是性格加环境,机遇凝成的命运使之然。这“命运”无宿命唯心之意。
谢云向古人书作学习,俯视仰观,是幸福。童心出窍,天真烂漫处,以不经营为经营,脱掉借来的前贤衣冠,向往无态具众美妙境,尽力躲开求态失态的泥坑。
画意的介入是谢云“变通”的又用。书画同源,方块字1500年来无大变,发展到极致。返书为画,返祖实验,少数人为之,是一条险道。群起而趋之便是灾难。把字还原为画是行不通的。但用画的笔法与意境来丰富书法,谢云的求索很有意义。他不是再现物象,在布白、结体、造型上求有画意而不用绘画手段,掌握主动,不走过头(过犹不及),一到危崖即煞车。在干湿、浓淡、粗细、枯润,行气贯通,斜不失正。从读画中得意忘形,为东方审美重要特征之一。谢云对此三致意,去喧嚣,入沉静,风流韵发,写字即写人生修养,青灯映照苦心人。
在法度中洒脱,以行草为主干(或称笔格),打通诸体间的隔墙,篆情隶味渗入点画。如有关篆书和骆公的几首诗——行书之作均可见端倪。
最堪注目的是,谢云在画布上用丙烯颜料写字,平面之挥,笔、力、韵、锋、色浑然变通相融,点画间真气流衍,“众妙攸归,务存骨气”(唐孙过庭),造型不与人同。真是书法创作“变新”之作,也对证了孙过庭书论的“思虑通审”之为用。中国书法的工具材料,除常见书写于宣纸,刻骨、铸铜、书帛、写竹木简,都是书法的造体。谢云独创试油布、油彩材料的新效果,有助于打开视野。(谢云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作品有20幅写于油布、油纸上。)
经过半个世纪的摸索,谢云悟得不断更新和艺外求艺,是东方文化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传统。书家创作过程的劳动喜悦,即艺术对艺术家最丰厚的报答。他从不敢以学者自居,每对中青年论书,必以书家首先是学者相勉。沉思时如痴,挥毫时若狂,逐渐积累筛选出自己的面目。刚刚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谢云书法》,是奉献给读者的新成果——心血凝成的蟠桃,也显示谢云的书法发展是乍入中年(虽然他已将近古稀之年),处于积累力量时期。工作、读书、临池,书内书外的艺术准备、推进,决定下一“象”飞跃的成果。澄怀味象,可塑性显而易见。短文代酒,洒于鞍前:“上马!”(柯文辉评)
书魂永作鸟虫游——书法家谢云先生行状.人民网.2025-10-03
中国书协顾问、原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谢云逝世.百家号.2025-10-03
人民艺术名家贺新春(二).微信公众平台.2025-10-03
谢云.中国作家网.2025-10-03
谢云先生千古——《中国书法》杂志纪念专题.谢云先生千古——《中国书法》杂志纪念专题.2025-10-03
谢云简介.新浪收藏.2025-10-03
谢云书画艺术展.今日头条.2025-10-03
“笔底烟霞堪化蝶—谢云书画展”暨作品捐赠仪式圆满举行.今日头条.2025-10-03
10月展讯|国庆不出省,在展览中领略自然风光.百家号.2025-10-03
书法创作:思虑通审变为用.新浪收藏.2025-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