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存中

杨存中(1102年-1166年),本名杨沂中,字正甫,代州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市)人,南宋大将,官至少师、宁远军节度使、殿前副都指挥使、殿前都指挥使职事,封恭国公;太师致仕,进封同安郡王;追封和王,赐谥武恭。其祖父是永兴军路总管杨宗闵,父亲是杨震。

杨存中少年时长得身材魁梧,性格沉稳,力大如牛。他最初一心向学,但后来认为仅凭读书难以成就大业,于是毅然弃文从武。他深入研习孙子、吴起等兵家典籍,同时苦练骑射技艺,最终从军,抗击金兵。北宋末年,杨存中抗敌击贼,后成为张俊部将。绍兴二年(1132年),他升任神武中军统制,开始掌管宿卫亲兵。其后,他于藕塘之战大破刘猊。柘皋之战时,他以长斧士大败金军“拐子马”。杨存中大败金朝于淮南之功加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绍兴二十年(1150年),他被封为恭国公。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他被拜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金帝完颜亮南侵时,杨存中反对议和,并督军防守。乾道二年(1166年),杨存中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杨存中驭军宽而有纪,样貌威严却善于逢迎。他出入宿卫四十年,少有过失,受两朝宠眷,赵昚常称他为“郡王”而不称其名。

人物生平

习兵善射

杨存中少年时长得身材魁梧,性格沉稳力大如牛。原先拜师读书,有一天忽然说:“大丈夫应当靠战功取富贵,光是埋头念书当个穷书生能有什么出息,”便断然投笔习武,一面潜心钻研孙子、吴起的兵法,一面学习骑马射箭。后参军抗金。

勤王破贼

靖康之变元年(1126年),金军再次围攻汴京,各路军队前来救援王室。杨存中与张俊田师中跟随信德府守将梁扬祖率领一万军队入援,后来隶属于张俊部下。皇上向张俊访求将领,张俊推荐了杨存中。皇上召见杨存中,赐给他袍带。当时元帅府刚开始创置,杨存中负责查夜护卫皇上的寝帐,没有片刻离开皇上身旁。皇上知道他忠诚谨慎,十分亲近信任他。大盗李昱占据任城,官军久攻不下。杨存中率领几名骑兵冲入敌阵,击杀数百人。赵构登上高处望见,杨存中的甲胄全部变成红色,以为他受了重伤。召他前来一看,原来都是被贼人的血所沾污。李治赞许他,赐给他酒,说:“给这个血汉子斟酒。”杨存中请求再次前去,高宗阻止他。杨存中说:“这些盗贼已经胆碎,就要被擒拿了。”于是大破盗贼,收复任城,升任閤门祗候。

建炎二年(1128年),在嘉兴市征讨贼寇徐明,杨存中首先登城。主帅准备屠城,杨存中极力劝阻他,只杀掉了罪魁祸首,嘉兴得以保全。杨存中因此升任滁州市刺史。高宗南渡时,杨存中率领胜捷军跟随张俊守卫平江府。苗、刘之乱时,他又跟随张俊前往解救危难。杨存中因此升任贵州团练使,不久又担任御前右军统制。金军攻打明州时,杨存中又跟随张俊与田师中赵密一起殊死战斗,击败金军。因为立下奇功,杨存中升任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

建炎三年(1129年),完颜宗弼指挥金军渡江而来,不久攻克杭州市赵构跑到了海岛上。这一次,杨存中与主将张俊在明州率领御营中军与金军拼死血战,斩杀敌军几千人,让敌军畏惧而退。宋高宗对杨存中更为信任,认为他立了奇功,提拔他为文州防御使、御前中军统制。在这些局部的战争中,杨存中以勇猛见胜。当面临更为宏大的战役时他时常处变不惊,谋定而后动,又能够随机应变,显示出一个出色将领的智勇双全。他参与谋划指挥的三场战役,把他作为一个战场华盛顿奇才队的本领一一展示了出来。

讨伐李成

绍兴元年(1131年),李成随完颜宗弼进攻南宋,前突至阳湖一线,声称要席卷江南,南宋危急。

赵构急忙任命神武右军都统制张俊做迎战的统帅,岳飞、杨存中都在出战将领之列。张俊先以不战示弱,李成军大将马进的队伍有所松懈。张俊召集各位将军商讨战略方案,大家主张分兵迎击,但杨存中提出不同的作战思路:“贼势如此,兵分则力弱,又诸将位均势敌,非招讨督之,必不相为用。”杨存中认为,现在敌强我弱,宋军又处于内线作战,应集中主力消灭敌人力量否则会被敌牵制,宋军难以相互照应。当然,首先要集中兵力歼灭马进部队然后收拾李成主力。

张俊对杨存中是信任有加的,于是采用了他的作战计划。岳飞也是英雄识英雄,自告奋勇北上牵制李成主力,避免宋军主力两面作战的被动局面。杨存中自请为前部,他率部于生米渡(今江西新建)渡过赣江,出其不意地袭击了位于玉隆观的马进军前哨,然后追杀到州(今高安市一带)。但州敌军有十万之众,夹河而营。杨存中又提出,敌多我少,只能出奇制胜,他愿意率领骑兵绕道奇袭马进侧后,张俊则率领步兵在正面强攻。张俊对杨存中言听计从。杨存中当晚悄悄渡过河,抢占西山要地,率领骑兵从高处杀将下来,而张俊率领步兵从正面夹攻,马进大军前后受敌,惊慌失措,大败而退,结果数万人被杀,八千兵被俘。

战胜之后,八千战俘成了烫手的山芋。许多将领生怕有变,主张杀死全部战俘。杨存中于心不忍,但张俊命令把他们连夜活埋了。在这残酷的战争中,在处理战俘的问题上,杨存中还是具有人性的关怀。随后,杨存中乘胜追击,阵斩马进。李成见大势已去,跑到淮河以北去了至此,南宋长江防线得到了巩固,也获得了淮河以西的土地。在这场战役中杨存中厥功至伟,升为宣城市观察使,领神武中军统制兼提举宿卫亲兵,成为方面军的将军。

统掌神武

绍兴二年(1132年),杨存中晋升为神武中军统制,宰相吕颐浩带着敕书来授予他。张俊奏请将杨存中留在军中,李治说:“宿卫部队缺乏主帅,我所挑选的人,是不能改变的。”杨存中也坚决推辞,并且说:“神武诸军如韩世忠、张俊,都贵有旄钺,名望至重,像我这样微不足道的人,一旦地位与他们相当,实在难以自安。”高宗不答应,派宦官宣布朝廷文告,杨存中才就任。杨存中兼任提举宿卫亲兵。当时中军士卒不满五千人,疲弱老病的占了一半。杨存中请求将神武士卒借调到外面的召回军中,从此宿卫部队渐渐得到整饬。

绍兴三年(1133年)严州妖贼缪罗占据白马源,杀死官员,杨存中率兵讨平。除带御器械,加保信军承宣使,权发遣鄜延路马步军副总管。

藕塘大捷

绍兴六年(1136年)十月,金朝在黄河流域的政权伪齐三路攻打南宋张弘范刘麟率部侵犯中路攻合肥市,东路刘猊带领十万人马推进到淮东,西路孔彦舟六安市。在强大的压力下,淮西宣抚使刘光世不得不还兵庐州,与杨存中相呼应。刘猊特意避开韩世忠的重兵,先犯定远县,杨存中只率两千兵马在越家坊袭击刘猊前锋,两军俱有损伤,未决雌雄。刘因粮不继,准备退兵,要与刘麟会合,再思进兵。

杨存中不愧为一位善于把握战机的将领。他得知刘猊将退军,一定要集中兵力歼灭他们,否则是纵虎归山。他估计刘猊必走藕塘镇(位于安徽定远),准备在那里打一场歼灭战,于是派统制吴锡率骑兵埋伏到藕塘,以冲乱敌军阵脚。果然不出所料,刘猊往藕塘进发,并据山列阵。杨存中发起攻击,敌军矢如雨下。吴锡的骑兵侧面冲击刘军的阵脚,刘军顿时大乱,杨存中的部队奋勇冲杀又大呼:“贼军已破。”敌军不知所以,惊愕万分。而前军统制张宗颜也从泗州驰援,刘猊大败,只带了几个骑兵逃跑。刘猊在逃跑的时候对手下军师说:“适见髯将军,锐不可当,果杨殿前也。”意思是刚才见到的那个美公将军,无人能够抵挡,果然就是殿前杨存中。从对手的口里,可以听出杨存中在战场上所向无敌的英武气概。

这次战役,杨存中等部俘敌一万多人,缴获敌船几百艘,车几千辆。杨存中还让敌军的其他部队闻风丧胆,纷纷拔察退往北方。杨存中凭着区区五千人马,击败刘猊十万精兵,又是以少胜多,他的战功不在岳飞韩世忠之下。赵构也认为没有看错人,马上任命杨存中为保成军节度使、殿前都虞候,不久又让他兼任马步帅。后来,杨存中还被任命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即皇家精锐部队的副总指挥。

出师无功

绍兴七年(1137年),杨存中任淮南西路制置使,打算派他去安抚安定彭琼各砦,后来没有成行,事情记载在本书《王德传》中。绍兴九年(1139年),杨存中升任殿前副都指挥使。

濠梁战败

绍兴十年(1140年),金朝背叛盟约攻取河南省,朝廷任命杨存中为淮北市安抚副使,率领部队来到宿州市,以步兵退回屯守泗州。金派人来谎称有几百名敌军骑兵屯驻在柳子镇。杨存中打算立即前往攻打,有人认为不可,杨存中不听。留下王滋、保率一千骑兵守宿州,自己率领五百名骑兵夜袭柳子镇,到黎明,没有见到敌人而回。金人以精兵埋伏在杨存中途中,杨存中知道后,就横向败逃而去。参议官曹勋不知道杨存中死活,上报朝廷,朝廷震惊恐慌,于是下达权且退保的命令。不久杨存中从寿春渡过淮河回到泗州,人心才安定下来。冬天,率兵返回皇上驻所。

柘皋之战

绍兴十一年(1141年),金完颜宗弼(即完颜宗弼)又率部南侵,要复上一年阜阳市(今安徽阜阳)被宋将刘锜击败之仇。二月,金兵推进到皋一线(今安徽巢湖西北),南宋淮东宣抚副使杨存中、判官刘锜迎战。金兵还是采用“拐子马”战法。按照宋史专家邓广铭的观点,“拐子马”就是在正面大阵两侧设置左右翼的骑兵。这种战法,曾让金兵屡屡得手,但宋军在失败中总结了教训,已经掌握了破解办法,刘锜在顺昌之战中有过击败金兵的先例。杨存中命令万余步兵手持长斧入阵,专砍金军马脚,而宋军阵营如铜墙铁壁,敌骑冲不进来结果,金兵败退,宋军乘胜收复庐州(今安徽合肥)。宋军只是失去九百多将士,而金兵损兵折将上万人。让人遗憾的是,杨存中得胜之后有所轻敌麻痹,致使随后就有惨痛的濠梁之败。但赵构还是表彰了他的柘皋之功,没有追究濠梁之败,加封杨存中检校少保、开府仪同三司兼领殿前都指挥使。杨存中正式成为皇家精锐部队的总指挥。

杨存中的战友岳飞曾有言:“文官不爱财,武官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奋战沙场的杨存中确实“不惜死”,勇武无比,智勇双全,并忠心耿耿,归根结底,因为他有才华,有原则,选择的人生道路是抗金报宋。正是这一人生的选择,把他的沙场人生引向了事业的巅峰。杨存中生活的南宋,真是一个将星灿烂的年代,涌现了太多的将才,岳飞、韩世忠等人的杰出表现在历史的长天中闪耀了太多的光芒,加上后世历史演义和戏剧的影响,以至淹没了杨存中在南宋军事史上难以替代的地位。

拜为太傅

绍兴十二年(1142年),宋徽宗棺柩待葬永祐陵,命令杨存中都护。事情完成后,授少傅,以保傅任管军从杨存中开始。绍兴十四年(1144年),杨存中请求到太学拜谒先圣,高宗说:“学校兴起,武臣也知崇尚,如汉朝羽林军军士都精通《孝经》,更何况其他人呢。”绍兴二十年(1150年),杨存中被封为恭国公。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杨存中被授为少师,封号等级视同枢密使。杨存中因凡是军事重地都设有统制官,唯独荆、襄地区没有,向朝廷请示,于是在荆南、襄开始设置各统制官。杨存中任殿帅共二十五年,权力恩宠日益盛大,太常寺主簿李浩敕令所删定官陆游、司封员外郎王十朋殿中侍御史陈俊卿相继进谏。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杨存中被拜为太傅、醴泉观使,进封同安郡王,赐给玉带,在每月朔望日参加朝会。

奏请免职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颜亮有南侵的意图,杨存中进献防备敌人的十条策略。步军司统帅赵密阴谋夺取杨存中的兵权,因此指责杨存中是喜功生事。杨存中听说后,上奏章请求免职,赵密最终取代了他。不久,边境的警报日益紧急,同年九月,诏令杨存中任御营宿卫使。刘汜在瓜洲战败,朝廷命令杨存中前往京口,谋划守江之事。虞允文从采石前来会合,杨存中同他齐心协力抗拒敌人。金军无法渡江。金主完颜亮死后,杨存中与虞允文乘小船渡江观察敌情。当金朝求和时,杨存中奏请要等待金军得到新立君主的命令,不要急着答复。皇上到建康,诏令杨存中护驾,就对宰相说:“杨存中唯命是从,忠真不贰,是朕的郭子仪啊。”金使者又来求和,杨存中请求把他拘押在江口,发送公文进行密问,如能解决我朝民案,交还旧土,减少废币,恢复白满疆界,互通兄弟之好,如此才能同意议和;否则,请求新杀使者,早日恢复。恰逢皇上返回,任命杨存中为江、淮、荆、襄路宣抚使,但给事中、中书舍人不予批署通过这一任命,于是作罢。不久,杨存中依旧为祠禄官。

反对议和

隆兴元年(1163年),宋军在符离溃败,朝廷又起用杨存中为御营使。隆兴二年(1164年),金军再次入侵,朝廷商议割让四川省的和尚原给金朝。杨存中入朝应对,说:“和尚原,是陇右的重要屏障。敌人得到它,就可以窥视汉川;我们得到它,就能够出兵秦雍。以前商议把它给予金国,吴璘力争不从。如今吴璘在远方,来不及知道。我如果不说,不仅有负皇帝,也有愧于吴璘。近来,我军全部出动精锐之后才得到它,希望不要放弃。”不久,金军又进攻淮甸,诏令杨存中同都督江、淮事。王思退被免后,升任杨存中为都督,入宫醉谢,皇上赐坐,并赐给玉鞍勒。当时诸军各自守卫自己的地盘,不能互相协调一致,杨存中召集诸将进行协调整顿,从此开始互相救援。皇上亲手写信赐给他,说:“诸将协同和睦,互相策应,是你的功劳。”正逢金军已深入南下,朝廷商议准备舍弃淮河保守长江,杨存中坚持不同意,作罢。金军在揭州,有人劝杨存中派兵攻打。杨存中不敢渡江,只是临江加固堡垒以待敌人困乏。金朝不久后请求结盟。

加授节度使

乾道元年(1165年)班师,加授杨存中为昭庆军节度使,又任祠禄官。当时兴起屯田,杨存中将自己在楚州的三万九千亩私田献出。

人物去世

乾道二年(1166年),杨存中去世,终年六十五。以太师退休,追封为和王,谥号武恭。李治追念杨存中,为他流泪,赠予葬钱十万。高宗正依靠诸位武将,对杨存中的眷顾尤其深厚,曾经说:“我存中,安抚爱护胜过对我的子弟。”卢州之战时,亲笔写信告诫他说:“如不前进,当以军法论处。”赵密代替他任殿帅,高宗就列举唐朝崔祐甫夺取王驾鹤兵权之事,事先告诫大臣。等到事毕后,又说:“杨存中被免,我三个晚上不能安睡。”

轶事典故

祭祀五代

杨存中的祖父杨宗闵、父亲杨震和母亲都死于国难,杨存中显贵之后,请示朝廷,分别赐祖父、父亲谥号为“忠介”“忠毅”,分赐庙额为“显忠”“报忠”。他又请求设置家庙、祭器,朝廷打破旧制,允许他祭祀五代。祖母刘姓流落川、陇,杨存中日夜祈祷寻访,间关阻隔数千里,终于将其迎回。

干没粪钱

宋殿帅杨存中有亲爱吏,平居赐予无算。一旦无故怒而逐之,吏莫知得罪之由,泣拜辞去。存中曰:“无事莫来见我。”卖悟其意,归以厚贤俾其子入台中市为吏。无何,御史欲论存中干没军中粪钱十余万。其子归语其父,其父奔告存中,存中即具札,奏言军中有粪钱若干,椿管某处,惟朝廷所用,不数日,台中果以为言,李治出存中札子示知,御史坐妄言,被黜。

奏荐李显忠

李显忠曾因罪被贬斥,杨存中上奏推荐他任统制官,后来成为名将。曾经因为克敌弓虽然强劲却难以张开,于是自己琢磨创制马皇弩,构思巧妙制作精良,容易发射且射程又远,人人佩服其精妙。曾经在厦山营造居室,十年建成,极尽山川之美,后来献给朝廷,而又另外修建居室。又在湖山之间修葺亭台,高宗在亭上题写“水月”二字。在所居之地建造楼阁收藏御书,孝宗题名为“风云会之”。

重赏司帑

宋朝时,杨存中某日闲居时曾到郊外巡视,遇到一位测字的相者。杨存中用他所拿的杖在地上写了一画,测字的人见了,鞠躬不迭地说:“阁下为什么以便服出巡到此地来,应该自爱自重才是。”杨存中惊奇得不得了,问他为什么知道自己的身份。测字的人说:“土上一画就是‘王’字啊。”杨存中很高兴,亲自批示给相者五百万钱,用平日签名的方式,命令看相的第二天去找王府管财物的人领取。管财物的司帑拿着票券仔细察看,说:“你是什么人,竟敢伪造我家郡王的签名来骗取财物,该把你送到官衙去治罪。”看相的说出事情的经过,故意说得很大声、很委屈,希望引起杨存中的注意。杨存中的管家和司帑于是谈好给他五千钱,看相的非常悲痛,大骂司帑之后才离开。后来司帑乘机告诉杨存中此事,杨存中很奇怪,就问司帑是何故。司帑说:“他现在说你是亲王,如果将来又胡乱加些言辞,大王您就会遭毁谤了。而且恩王已经设立王社,何须再用到看相的人?”杨存中听了即刻站起来,抚着他的背说:“你说得很对。”就把原来准备给看相的几百万钱赏赐司帑。

忍痛罢黜

据《癸辛杂识》云:“杨存中,人号为髯阉,以其多髯而善逢迎。”这是讽刺他是长胡子的太监,长胡子是男人的特征,但溜须拍马则是太监之流的热衷。还有不少官员弹劾杨存中敕令所删定官、著名诗人陆游就是其中的代表。陆游认为,杨存中不忠,取悦皇上,不利国事;皇上过分宠爱杨存中,宠得无以复加;杨存中富甲天下,聚敛民财。陆游上奏之后,马上有好几位大臣附议,赵构被逼无奈,忍痛割爱只得把杨存中给罢黜了。

粥米为贺礼

据《齐东野语》载,杨存中在杭州市的府第“规制甚广”“极宏丽”,还利用自己的特权把西湖水引到家里;他女儿生小孩,一次性“拨吴门良田千亩,以为粥米”作为贺礼。

重建功勋院

道光《武康县志》记载:“在县东南三十五里翔凤山(即禺山支),唐季古刹也。宋绍兴二十六年,和王杨存中重建为功勋院。高宗车驾亲临,改赐'显忠崇孝资福禅寺’。有御书楼、洗马池、凤山阁、禺泉亭、钵孟案、万工池诸胜。”

修建升元报恩观

重建资福寺的同时,杨存中在禺山脚下修建了升元报恩观。绍兴二十六年(1156),赵构也为道观题。到元朝时,道士杜道坚曾中兴了这所道观,著名艺术大师赵孟頫多次前来,与杜道士一起游览唱和,至今德清三合乡计筹山上还留有当年赵孟頫留下的摩崖石刻,即子昂碑。

主要影响

杨存中机敏多力,娴习兵法,驭军宽而有纪,善于骑射。自北宋末年起,他应募击贼,相继讨伐流民李昱、李成军,后成为张俊部将。绍兴二年(1132年)起,开始掌管宿卫亲兵。其后于藕塘之战大破伪齐刘猊,名震北方。柘皋之战时,以长斧士大败金军“拐子马”。金帝完颜亮南侵时,杨存中反对议和,并督军防守。

杨存中天资忠孝勇敢,历经大小二百余战,身受创伤五十余处。出入宿卫四十年,过错最少。赵昚因为他是高宗旧臣,对他尤其礼遇,常常称其为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

杨存中驭军宽而有纪,选用人才专以才能勇敢为标准,不私用部曲故旧。李显忠曾因罪过被贬斥,杨存中奏请任他为统制官。后来,李显忠终成名将。杨存中曾经因为克敌弓虽强劲但难以蹶张,于是创制马皇弩,制工精巧,易发射远,人人佩服其精妙。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史籍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列传第一百二十七》。

墓葬记载

在明清武康地方志中,关于杨存中归葬武康禺山的史迹记载有如下几条:

禺山,县东南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围九里四十步。《吴兴志》云:禹十三代孙帝禺所居,故名。宋阳(杨)和王存中奉葬其地,后遂成墟市,名杨坟村。(明嘉靖《武康县志》)

禺山,县东南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围九里四十步。《吴兴志》:禹十三代孙帝禺所居,故名。宋杨和王存中奉敕葬其地,厥后遂成墟市,名杨坟村,(清乾隆《武康县志》)。

禺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一百八十丈,围九里四十步。本防风氏所都,后以夏王禺南巡至此,故名。《寰字记》(谓)“封山东南有嵎山,禹十二代孙帝嵎所居”是也。宋和王杨存中奉救葬此。厥后遂成墟市,名杨坟村。(爱新觉罗·旻宁《武康县志》)

后世纪念

诗集

《杨坟·怀古》

墟市人声穿古渡,

和王眷顾建功祠。

纷纭明器归兵火,

浑厚砖书证旧规。

参考资料:

杨坟

杨坟,旧名杨村,即今德清县下渚湖街道上杨村下杨村一带。宋和王杨存中一家三代救葬于此,五世祖以降建祠祭祀于此,后成墟市,又有杨坟渡,从东苕溪往来杭州市极便,繁华一时。

人物评价

《宋史》 第十三册:天资忠孝勇敢,历经大小二百余战,身受创伤五十余处。出入宿卫四十年,过错最少。赵昚因为他是高宗旧臣,对他尤其礼遇,常常称其为郡王而不直呼他的名字。驭军宽而有纪,选用人才专以才能勇敢为标准,不私用部曲故旧。李显忠曾因罪过被贬斥,杨存中奏请任他为统制官。后来,李显忠终成名将。杨存中曾经因为克敌弓虽强劲但难以蹶张,于是创制马皇弩,制工精巧,易发射远,人人佩服其精妙。

(据《宋史》卷三百六十七《杨存中传》),他人品低劣,成了奸相秦桧的走狗。

《宋史》给杨存中的评价也是很高的:“存中天资忠孝敢勇,大小二百余战,身被五十余创。宿卫出入四十年,最寡过。”

《宋史》就记录他曾经慷慨激昂的一句话:“大丈夫当以武功取富贵,焉用俯首为腐儒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