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英文名:National Center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s),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冯村西里,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复成立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直属事业单位,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按照“两个独立法人、一套行政管理体系”的方式运行,是国家卫生健康委批复设立的首批国家医学中心,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批复的2015-2019年、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现任中心主任胡盛寿。
1978年,时任阜外医院院长的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创建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室,即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1987年,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简称心防办),心防办业务受原卫生部主管部门指导,挂靠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非独立法人单位。2003年3月,原卫生部批复成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并于2004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2009年11月,经国家编制办批准,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运作。2010年8月15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2013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北分中心落户天津市。2018年7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广东省中心启动及授牌仪式在广州市成功举行。2020年9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宣布成立中国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2022年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2025年2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山东省级区域中心在青岛心血管医院启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要由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信息技术、项目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人员组成。中心下设党委办公室、人事处、财务资产处及医学教育处等16个部门。
历史沿革
心血管病研究室
1959年,中国心脏病专家吴英恺、陶寿淇、蔡如升教授牵头开展了中国第一次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并在后续1965年至1995年期间,对首钢人群进行了为期20年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与防治研究,这项研究不仅开启了中国心血管病社区防治的先河,还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称为“首钢模式”在世界范围内推广。
1978年,时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院长的心胸外科专家吴英恺教授创建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和人群防治研究的专业研究室,即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该研究室研发成功一整套国际标准化的研究方法,掌握了大量高质量的心血管病发病、死亡及危险因素等流行病学数据,为中国高血压、心脏病及脑卒中的防治和临床指南的编制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室在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曾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项,并有多项研究成果并被推广应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循环(Circulation)》等国际权威医学期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论文。
心防办
1987年,原卫生部(现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成立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简称心防办),心防办业务受原卫生部主管部门指导,挂靠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为非独立法人单位。其主要职责是:①根据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和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需要,向原卫生部提出关于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发展方向、战略重点、实施政策、机构建设、队伍培训等重大措施的建议;②在原卫生部领导下,组织制定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计划,并具体组织实施、协调指导、督促各省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开展;③受原卫生部委托组织专家评审并组织协调(包括经费分配)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的攻关项目及重大课题,检查计划执行和经费使用情况,并根据进展情况向原卫生部提出经费调整的建议等。
期间,心防办支持中国各省成立省级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部分省市还相继成立地市级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协调开展中国心血管病人群防治研究工作。1991年,心防办受原卫生部委托,组织开展了“中国第三次高血压抽样调查”,通过调查95万人群,第一次明确中国高血压患病率为13.58%;组织召开了“全国冠心病防治对策研讨会”“高血压防治研究对策研讨会”等;组织制订了“全国心血管疾病社区人群防治(1996-2010年)规划”;先后完成国家“八五”“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计划的编写、协调和管理工作。
防治中心
为适应心血管病防治工作需要,建立起有实体依托、防治一体化的防治机构,2003年3月,原卫生部批复成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卫人发[2003]61号),并于2004年9月正式挂牌成立(简称防治中心),作为原卫生部下设机构,挂靠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职能进一步提升为:①受卫生部委托,研究、发展、制定和规范中国心血管病防治领域适宜、有效的政策、信息、方法、技术及行业标准;②探索“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一体、全程管理、终身服务”的心血管病防治健康管理服务模式,并开发相应的、适合向全国推广的技术;③构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推广、辐射适宜有效的防治技术,推动中国心血管病防治工作;④培养心血管病防治的专业人才;⑤推动学术交流,增进国际合作。防治中心成立以来,在建立国家心血管病资讯平台、制订国家心血管病中长期防治规划和防治技术规范、开展社区人群防治模式探索和项目研究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面对严峻的心血管病防治局面,经国家编制办批准,于2009年11月成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运作。2010于8月15日,中国心脏大会暨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在北京闭幕。时任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宣布,由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在2009年批复、卫生部直属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2013年6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北分中心落户天津市。
2018年7月7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广东省中心启动及授牌仪式在广州市成功举行。2019年10月19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海口区域中心在海口市人民医院启动。该医联体是心血管疾病防控新模式的探索,将心血管疾病防控关口前移。2020年1月10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正式落户湘潭市。9月11日,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办的中国心脏大会2020暨第一届中国健康生活方式医学大会上,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宣布成立中国首个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
2022年11月13日,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机构联合制定的首部《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7月12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联合发起成立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先心病一体化专科联盟”启动会召开。2023年9月,第二十届中国心脏大会在北京开幕。中国工程院院士、时任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胡盛寿介绍,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搭建了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平台(CAPE),通过归纳和积累客观数据,对中国心血管研究成果进行评价。2025年2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山东省级区域中心在青岛心血管医院启动。9月27日,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联合北京市相关部门及门头沟区政府共同举办的 “2025 中国心脏大会(chc)创新与转化论坛暨京西创新药械产业发展大会” 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并在会上正式披露 “首个国家医学中心抗衰研发中心即将成立” 的规划。
组织架构
机构组成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要由从事心血管疾病预防和治疗研究的基础、临床、流行病学、信息技术、项目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人员组成。中心下设党委办公室、人事处、财务资产处、医疗事务处、科研产业处、预防医学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处、医学教育处、事业发展处、政策法务处、信息管理与网络安全处(大数据只能创新中心)、物资保障处、纪检监察与审计处、国际合作处及安全保卫与综合服务处16个部门。
机构管理
参考资料:
机构职责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主要职责是:
(一)开展心血管相关疾病科学研究,为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等提供技术咨询及政策建议。
(二)协助制定中国心血管病防治规划;开展有关心血管病防治政策的研究;编制心血管病防治指南、技术规范和有关标准;指导、参与心血管病防治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建立国家心血管病及其环境和行为危险因素的人群监测和随访信息系统,进行年度情况分析;编写中国心血管病防治报告;预测中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疾病负担、危险因素流行和发展趋势。
(四)构建中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示范、推广适宜技术和措施,协助组织开展心血管病防治药物的政策研究、使用检测和临床综合评价;探索心血管病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五)开展心血管病基础、临床、预防和管理的培训活动;推动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合作。
(六)促进心血管病科研成果转化。
(七)承办国家卫生健康委交办的其他事项。
机构业务
防治研究
社区防治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是由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流行病学研究室、社区防治网络部沿袭而来。始建于1978年,2014年正式更名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作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职能科室之一,其主要职责为构建以社区为基础的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网络,发展防治网络成员,开发防治网络管理体系;推广和普及规范化治疗技术,促进成熟技术的转化;建立中国社区心血管病疾病管理服务中心,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规范化治疗与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创建心血管病防治知识技能公众及医务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师资培训基地。
流行病研究部
1978年,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心血管流行病学研究室,在国内率先开展心血管流行病学、病因学及人群防治研究,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慢性病防治网络“首钢模式”,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的防治模式。研究室开展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揭示中国心血管病发病和流行趋势及重要发病因素,创建中国人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提出适宜的防治策略和措施;开展中国大气污染的心血管健康效应研究;开拓了中国心血管病基因组学研究和精准预防领域,构建了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脂血症和高血压遗传特征谱。获得国家20项发明专利授权、牵头获得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心血管疾病发展趋势和防治策略研究 2008年;中国人群高血压和冠心病遗传资源的收集和利用研究 2009年)。在New Engl J Med、Lancet、JAMA、BMJ、Nat Genet、Circulation和JACC等高水平期刊发表400余篇SCI论文,研究成果被国内外防治指南和权威教科书及世界卫生组织专著等广泛引用。
医学统计部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医学统计部是一个综合性的临床研究技术服务平台,主要为药物和医疗器械的转化医学临床研究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包括临床研究的上市前注册、研究方案顶层设计及方案审核、病例报告表设计及审核、现场监查及稽查、数据管理、统计分析及报告;同时,还进行实效研究、系统综述及Meta分析、卫生经济学评价、纵向队列研究、技术咨询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对象主要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国内外企事业单位、研究者、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等。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医学统计部汇集了数理统计学、生物统计学、临床医学、临床药学、药理学、生物学、护理学、计算机科学及经济学等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还聘请了在欧美技术审评部门工作数十年、具有丰富临床研究设计及评价经验的专家,并遵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CFDA-GCP)及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ICH-GCP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一整套适合本土、同时又符合国际规范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拥有科学的临床研究管理及操作流程,多次顺利通过美方及欧盟临床试验稽查。因此,医学统计部已具备了组织、协调、管理、实施及分析国际高水平临床试验的能力。
重大专项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居民心血管病监测系统,通过每5年一次的抽样调查,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信息,全面掌握中国居民主要心血管病患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状况、变化趋势,为政府制订和调整心血管病防控政策、评价防控工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包括:
1.掌握中国居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瓣膜性心脏病、脑卒中等主要心血管病患病现况。
2.掌握中国居民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患病现况,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变化趋势。
3.掌握中国居民心血管病行为危险因素如吸烟、饮酒等流行现况和变化趋势。
4.定期发布居民心血管健康报告,对防控措施效果进行评估。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主要目的包括:
(一)建立健全中国心血管疾病发病事件监测系统,长期、连续、系统地收集我国居民心脑血管病发病信息。
(二)掌握中国城乡居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卒中、心脏性猝死等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变化趋势。
“三高共管”项目
“三高共管”项目以高血压、高血糖、高脂血症等基层主要的慢性病为抓手,通过试点探索慢病防控的有效管理模式和防治网络,评估该模式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需改进部分,建立基层慢性病管理典型案例,为未来中国多地区复制推广和全国慢病防控体系的有效改进奠定坚实的理论及实践基础。项目主要目的包括:
(一)以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为突破口,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网底作用,提供闭环管理模式,提供系统化、信息化、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管理,让基层慢性病人群得到科学、规范、有效的管理。
(二)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提升基层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脂血症诊治水平。全面培训基层医生,规范社区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诊治流程,统一评价,统一质控,统一考核,为患者提供标准化、同质化、路径化的防治管理服务。
(三)探讨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行政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厘清不同机构的权责,建立三级甲等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动机制,逐步形成上下联动、双向转诊、疑难病例远程会诊的机制。
(四)探索合理的激励机制,推动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患者回归基层诊治,促进医疗费用合理支出,减轻患者医疗负担,从而降低医保费用,为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卫生和医保政策提供依据。
(五)通过健康教育提升居民科学的慢性病健康素养,采取健康生活方式,切实增强居民获得感。
科普教育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正式批复的2015-2019年、2021-2025年“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基地有4个展厅、2个示教区、2个演播厅,总面积600余平方米。通过夏令营、基地开放日等多种形式,每年接待参观50余批次2000余人次,其中针对学生群体10余批次500余人次。
机构文化
机构标识
中心徽标含义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标识由中文全称书法字体、英文缩写、英文全称及红印组合而成。标识的核心元素源自一方红色“中国印”,采用了两个C(Cardiovascular Center)字母作为外部轮廓,内部朱文由一枚经过对称化设计的“心”字填充,红印内部负形留白线条呈现出“中”字的轮廓。
中、英文合并使用体现立足国内、国际视野及中西医并重的医研理念;“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代表性元素,象征着权威与信赖;中正对称的结构传递出的平衡性与稳定性,以及双C对“心”字形成的环抱结构,更传达出守护每一颗中国心的深层含义。
战略定位
建设“心血管为主,相关学科协调发展”的心血管病国内引领、国际一流医学中心。
核心目标
努力实现由单纯性医疗中心向医学中心转变,推动中心—医院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努力实现把心血管病防治的主战场由医院转向社区,承担“国家队”的使命与担当,推动国家心血管疾病防控整体水平的提升。
获得荣誉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创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研究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原卫生部批准设立全国心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原卫生部批复成立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科学网—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正式成立.科学网.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华北分中心落户天津-心血管-北方网-新闻中心.北方网.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广东省中心启动.今日头条.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成立健康生活方式医学中心.今日头条.2025-09-30
《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发布,诊断界值下调.澎湃新闻.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山东省级区域中心在青岛心血管医院启动.今日头条.2025-09-30
组织架构.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心血管代谢专病医联体海口区域中心启动.今日头条.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血压专病医联体落户湘潭.今日头条.2025-09-30
河北生殖妇产医院成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先心病一体化专科联盟省级合作中心.河北生殖妇产医院成为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先心病一体化专科联盟省级合作中心.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建立全球心血管疾病学术影响力评价平台.今日头条.2025-09-30
首个国家医学中心抗衰研发中心将成立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携手中康养深化合作.MSN.2025-09-30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社区防治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流行病学研究室.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医学统计部.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中国居民心血管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中国居民心脑血管事件监测项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
“三高共管”项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