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道轮回图(又名:六趣唯心图、六趣生死轮),是大足石刻代表作之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2号龛,龛高7.80米、宽4.8米、深3.6米,龛中刻有一个直径为2.7米的圆形巨轮,名“六趣轮”。
六道轮回图是赵智凤在宝顶山传播佛教知识的开宗明义第一课,雕刻于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公元1174―1252年)。
六道轮回是载众生在三界六道中生死运转的车轮,表现佛教的“生死轮回”的观念,石刻总共分为四圈,展示了“六道”“十二因缘”“转世轮回”的佛家思想。转轮王两臂怀抱巨轮,表示业力不可逆转,命运随业力而定。巨轮共分四圈,由里向外,第一圈内刻一修行者,从其胸部发出六道光毫,将巨轮分为六部分,表示“万缘发于心,一切由心造”,即众生的一切皆由自己的业力所致。第二圈刻“天道”、“阿修罗道”、“人道”、“饿鬼道”、“地狱道”、“畜生道”,根据众生生前的业因差别,确定六种轮回转生的去处。第三圈具体表现了“十二因缘”的基本内容,展现了众生痛苦的原因和名状。第四圈分十八格,刻出具体的轮回图像。巨轮外刻出教化众生的颂词偈语,佛教认为,坠入轮回并非无法禅定,只要勤修戒、定、慧,断除无明,斩断烦恼,熄灭贪、嗔、痴三毒,就能跳出三界外,得正果成佛。
地理位置
六道轮回图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大足石刻宝顶山大佛湾第2号摩崖石刻。
基本情况
六道轮回图为摩崖造像,顶部为平顶,顶高7.8米,像宽4.8米,凿造于宋代。主像为大轮金刚,高6.6米,面北而立。金刚双手捧六趣轮,口衔轮上端。轮直径2.7米,共分六叶:其上左叶刻人,上右叶刻修罗,上中叶刻天,下左叶刻饿鬼,下右叶刻旁生,下中叶刻地狱。轮中心为一坐佛,由佛心生出六道毫光分开六叶,每道光中所刻的小圆坐佛或五或八,由中心向外分为三圈,第一圈由六个不同题材且不规则的图形组成,第二圈有十八个小圆,为形式各不相同的人物,第三圈则用十八个身体由瓦罐状包裹的人和动物组成,意为轮回。巨轮下左侧有一妇人与一小孩扶轮;巨轮下右侧有一男子与一恶鬼扶轮,以表示结胎因缘作善业得善报、作恶业得恶报之意。
六道轮
六道轮分为四圈。轮中心一人为修行者,发出六道光芒,每道光上小圆圈内不是菩萨就是佛,表示“万源发于心”。
第一圈(最内圈)画有鸽、蛇、猪,代表贪、瞋、痴三毒。其为产生诸恶业的根本,故又称三不善根,列为根本烦恼之首,是众生轮回之苦的根源。
第二圈分成黑白两个半环,是有关生、死及中阴的教法图示。在黑的半边环中,有三个小图形,代表了将投入畜牲、饿鬼及地狱道的中阴身。这半环,开示说众生因贪、瞋、痴三种烦恼驱使造作(黑)恶业,便会在死后感召黑业果而投生于畜牲、饿鬼及地狱道中。图中的畜牲、饿鬼及地狱众生的头部都向下,表示这三种生命形式是痛苦的下道转生。另半边白色,内有三个头部向上的图像,代表将生于天道、阿修罗道及人道这三种生命形式的中阴身。这半边环,开示说众生因造作(白)善业,将感召业果而于死后受生于天界、阿修罗界或人间。这三种生命形式比前述的三恶道较为少苦,故称为“三上道”或“三善道”。
第三圈又分为六格,是上为三善道:天道、人道、阿修罗道,下为三恶道:地狱、饿鬼、畜生道,共成六道众生或六界,即佛教中所指一切有情因业力导至的六种果报。正上方为天道,刻日月绕须弥山顶,顶上有安宫殿。此道清洁光明,富丽堂皇,非人类世间所能比拟。天道之右为人道,此道为世人所居,人类之所。天道之左为阿修罗道,画有手持诸般兵器的阿修罗像。正下方为地狱道,有漆黑的地狱门,一马面狱卒正欲把一罪人扔进油锅中,此道为众苦聚集、悲惨至极之所。地狱道之右是饿鬼道,一饿鬼手擎一人,口咬人头。地狱道之左是畜生道,刻一狮一牛一马任人驰驱,互相蚕食,此道是一切动物群聚之处。其中最悲惨、最痛苦的是地狱道,最快乐、最美好的是天道。
第四圈(最外圈)共分割为十二个代表十二月转生因果的图案,代表了时间的轮回,表达了众生在六道中生死流转的运作过程,亦即佛学名词中的十二因缘: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等。
因果轮回
在佛教看来,一切众生都处于因果轮回之中,生生死死,世世浮沉,此生彼灭,彼生此灭。凡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未解脱之前,都“生生于老死,轮回周无穷”。做善事者随“善业”而上升,做恶事者随“恶业”而下沉。“善业”消尽,“恶业”显报,如此反复,无有终了。即使“天道”位居“六道”之首,也仍处于生死轮回之中,不免轮回之苦。
宗教内涵
佛教理论中的因果论,被佛教信徒视为宇宙运动变化的永恒规律,所谓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种善因必得善果,种恶因必得恶果。佛教认为人生的一切良好的自身命运和外部优越条件都是善业的福报,而贫穷饥饿、疾病痛苦等种种恶运,都是恶业的回报,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归根结底是业力的差别。
六道轮回图
根据佛经的说法,《六道轮回图》是释迦牟尼为了度化古印度十六国国王之一的优填王(Udrayana)而作的法示。《六道轮回图》究竟是“虚构与想象”的产物,还是佛说“真相”的呈现呢?我们更倾向于它是教化所需要的一种虚构———这也符合佛教“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和“因缘方便”的教法。重要的是《六道轮回图》不但促成了优填王的皈依,而且成就了佛法传教的“殊胜”法器。成就了我们研究佛教不可多得的“图样文本”。《六道轮回图》对于信徒的意义诚如沃尔夫冈·伊瑟尔所言:“我们的虚构化行为总是将我们远远地带出这一世界以及我们自身的本来状态。我们的幻想化行为将我们转移到一个想象性生活的天地。”
人死后将在“六道”中轮回之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伦理约束力。按照《六道轮回图》的说教,生命的轮回是要根据其一生所造的善恶业力来决定的。生命未来将要到哪里去?继续轮回还是完全超脱,要由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决定。生命共有10种供选择的存在形式,分别是:地狱、鬼、畜牲、人、修罗、天人、罗汉、缘觉、菩萨、佛。其中前六种属于“三界”中,是轮回的。一旦落入三恶道,将痛苦无边,很难超脱。而有智慧的人可以通过佛法的修行,跳出三界,成为觉者(佛),摆脱六道轮回,不生不死,无悲无喜。生命的本质就是轮回,轮回的本质就是苦,生命的最高最完美的形式就是学佛、成佛。《六道轮回图》在西藏自治区广泛流传,随处可见。如前述及,轮回图并非藏族发明,它源自古印度佛陀的时代。在印度阿旃多石窟第十七号窟殿中,便存有古老的生死之轮图像。在优填王看画证道后,古印度的佛教寺院和后来的藏地佛教寺院便开始有把这幅画绘于寺门外的传统。在汉地,轮回图在寺庙和佛教造像中也不鲜见。不同教派教义和地区审美差异是产生不同版本六道轮回图的原因。综上所述,《六道轮回图》其实是古印度佛陀时代所创的一种开示法门。它的图示符号也随教义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它是佛教信息量最集中的“符号”。最大的“图示法门”。
《六道轮回图》是佛教宇宙观与人观的综合表述:个体生命产生和消亡于偶然的缘起缘没,它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地流转;而宇宙只不过是心念的幻现。心性(真如)才是永恒的本质,也是一切生命和万法(事物)的来源。真如(佛性、大日如来)它本来就在,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净不垢,是一个无来无去的永恒的悖论性存在。所有个体的生命和万法(物)都是来自于并终将回归这永恒的不增不减的实在(佛性);个体的小生命虽然虚幻,却也永恒。条件是其觉悟并回归本来的大生命(如来)。而且,个体生命是自由的,但也是被“五毒”迷惑的,因此是苦的。但只要其愿意破除迷惑,回归生命的来路———宇宙的本源(如来佛法),就可以摆脱烦恼和轮回,回归来处,重获自在。人类正因这样的解释而获得了希望,有了精神寄托和努力的方向,也得到了行为的伦理依据。放下“贪、嗔、痴、慢、疑”五毒,觉悟个体生命的虚幻不真和真如自在(大日如来)的永恒不灭。将小我融入大我,生命就获得了普遍而永恒的意义。佛教把人放在与之相关联的缘起结构里,用缘起缘没来解释生命现象。因此,孤立的生命是没有自性的,生命的意义和永恒在于普遍的联系之中。这正是佛教生命观的最大教义特色。在《六道轮回图》的图示下,我们看到:人是在十方世界里、六道轮回中,处在三善道中的那样一种“众生”。他今世在人道,并不意味着他过去或未来也是在此道之中,一切因他自己造的“业力”而定。但同时他也有机会超越于任何一道,通过修炼达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到哪里去了呢?成佛了。在佛法里,一切人都不是世界的起点,也不是终点。既不是世界的中心,也不是边缘。人是放在一个循环的空间与时间中的。而宇宙的本质“真如”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是包含一切时空在内的无限的存在。所以在佛法看来,单讲人是错误的,根本讲不清楚。只有追问清楚宇宙是什么,才能够理解人是什么。生命即是宇宙,宇宙即是生命。如果你陷入“我执”,就只能在六道的时空间里投生轮回,那么世界对于你来说就是有限的。如果个体生命获得“正觉”,就能脱出六道,回归宇宙的大自在,那么宇宙对于你来说就是无限的存在。因此,《六道轮回图》在外在的样态上(文本)显示的是凡夫众生在六道中生死轮回的图解,而在其内在价值上(本文),则是以佛教的特殊方式解析了宇宙生命真象,应答了我们“人是什么?”、“我又是谁?”、“我应该怎么样‘正觉’地活着?”、“我最终将去向何处?”等终极关怀的问题。佛教认为:出生就是宇宙生命凝聚到一个自我之中,而逝去就意味着自我重又散发到宇宙之中。这就是佛教认识到的宇宙和生命的永恒关系。在佛法看来,如同生命一样,万物以各自的形态存在于世界上,也是由于其必然的“因缘”而暂时地和合;随着时空因缘的变化,万物都难免“成、住、坏、空”不断循环。然而,人类的心性(不迷的佛性)———即一念的生命,本身是无始无终的。它本来就与一个超越生死的永恒大生命相连。生与死,不过是这同一种根本的宇宙生命存在的两个方面。它们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并且在无穷尽的时空循环中往来反复。
“轮回说”的渊源
轮回原意为“流转”,其观念源于印度远古土著居民部落达罗毗荼人和孟达人的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灵魂不灭并可转化再生和图腾崇拜观念中,后纳入婆罗门教,成为其经典《奥义书》的主要教义和哲学基础。根据婆罗门教的观念,人的肉体死亡后灵魂并不寂灭,而是转到另一个实体上,其归宿取决于他在世时的行为,并首先取决于对种姓制度种种戒律和教法的恪守与否,因为在古印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大种姓界限分明,等级森严。“婆罗门甚至区别所谓罪愆,各予以应得之惩:因意成罪者,来生贬至较低种姓;因言成罪者,转生为畜生;因行成罪者,则转生为无灵性之物。这种冥世果报的轮回思想通过婆罗门教被神圣化,成为当时意识领域的主体内容,其影响迄今仍然存在,烙印之深可想而知。公元前六世纪,印度北方的迦毗罗卫国太子乔答摩·悉达多在菩提伽耶著名的菩提树下,调伏天、烦恼、死、五蕴四魔,悟道成佛,创立佛教,并在鹿野苑初四谛,宣讲苦、集、灭、道“四圣谛”,从事说法传教至寂灭,被后世尊称为“释迦牟尼”。由于他曾深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因此在他的思想中仍保留了大量的婆罗门教内容,轮回观念也被沿袭下来并加以阐发,成为论证佛教终极目标———“涅槃”的重要思想。古印度传统观念认为,一切生命都是生死相续,即轮回。佛教亦认为“涅槃”是不生不死,或是生死相续的终结。若一切有情众生不能求得生死解脱,则永远在天、人、修罗、地狱、饿鬼、畜生“六道”中无休止地循环,象车轮的旋转一样,辗转沉浮,承受无边之苦。因为在轮回中生命的存在就意味着苦难的不可避免,只有断除一切欲望,潜心修炼,悟“四谛”,修“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八正道”和“戒、定、慧”三学,功行圆满,才能禅定生死,不再受轮回之苦,才能觉悟而臻“涅槃”的理想境界。公元一世纪,大乘佛教兴起,对佛教基本教义作了修正,主张菩萨行,自利利他,普渡众生,使之不仅适应僧众,更提倡俗家修佛亦能进入“涅槃”的理论,同时给广大信徒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未来世界———天堂,亦称“西方极乐世界”,极具诱惑力。另外,大乘佛教又极力渲染“地狱”,精心刻画和描绘“地狱”对获罪之人的残酷惩罚,善恶报应泾渭分明,形象生动的说教更增加了震慑力。因此,大乘教的教义便能满足和适应不同阶级、阶层的实际和精神需要以变通的形式获得生存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传布。公元八世纪,莲花生把大乘密教传入吐蕃,开始尝试以密教特有的教义、法术仪轨、咒术和占卜同吐蕃传统巫术观念的结合。至公元十一世纪高僧阿底峡入古格传法时,佛教再次在吐蕃复兴,并在吐蕃特殊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发生显著的变化,演变为独特的藏传佛教,成为一种新兴的宗教力量,得到政治上层的扶持,加上其完备的理论体系和大量现实、易行的实践教法,因而得以在吐蕃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中,真言密流经过一个哲理化的过程后被高度概括,并被赋予了深奥的哲学观,成为密教的理论基础,也成为藏密独特的内容和真髓。它宣扬如果能纯熟准确的循环持诵真言,证悟其真实含义,融合于诸法之实相,众生仍能脱离“六道轮回”,使身、口、意“三业”清净,获得“即身成佛”的境界,无须再经历漫长的生死相续的痛苦。因此藏传佛教极力宣讲“六道轮回”思想,注重“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普及性,称念此真言一遍等于诵通经书千卷。这对接受教育程度极低的广大中下层吐蕃僧俗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使能够禅定轮回的“六字真言”成了妇孺皆知的口头禅。至今我们仍能在藏区普遍看到印有真言的经幡在寺院、“拉则”、家宅上空飘扬,能看到手摇、风力、水力的玛尼经筒的旋转以及信众反复持诵真言、五体投地朝圣的景象。可以认为,轮回思想历史地、现实地影响着吐蕃人和他们的世界。
“六道轮回”思想及其哲学基础
在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中,宗教尤其是佛教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其特殊的思维方式又决定了这个民族对佛教不同的理解和信仰的表达方式。绝大多数藏传佛教寺院中都绘制“六道轮回”图,用生动形象、对比强烈、喻意深刻的色彩来直观地宣传其教义,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对“轮回”世界的独特认识———世界图景的精神摹写和对其组成部分因果联系的辩证思考。在藏传佛教中,“六道轮回”所展示的世界图景分为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运动的三层。第一层即“六道轮回”的核心部分绘以首尾衔接、呈顺时针方向作圆周运动的鸟、蛇和猪,以此象征贪欲、恨和愚痴“三毒”,这是世间原始、根本的烦恼和造成有情众生痛苦的本体论,并由此产生惑、业、苦之果,使众生在六道中不断地循环、流转。其中,作为一切身心活动的“业”(或称羯磨)一般分为身、口、意三种,其善恶必将得到相应的回报,它构成轮回思想的理论基础。所以,佛教宣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谓报应,通常不在今生而在来世。人或其他任何个体今生之境遇,无非是其前世活动所至。今生所思所为,预决来世之祸福。”这不仅指出了“苦”的根源,而且也揭示了现在和未来之间行为和过程、结局之间的因果联系。轮回的第二层是由于众生因各自“业”力不同而得因果报应的“六道”或“六趣”:天、人、修罗“三善趣”和畜生、饿鬼、地狱“三恶趣”,以黑、白两种对比色加区分。藏传佛教对“六道轮回”中的众生和所处空间进行了形象逼真地刻画,把世界的诸多苦厄直接展现出来,深刻地昭示众生:多行善事便能趋于天界乃至脱离轮回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达不生不灭之境地;行恶则必堕入地狱受残酷之刑,永不超生。由于业力感应的缘故,在众生死生承接的那一时间中,将有六道轮回之光照射,“暗白色的光,来自天道;暗绿色的光,来自阿修罗;暗黄色的光,来自人道;暗蓝色的光,来自畜生道;暗红色的光,来自饿鬼道;雾烟色(黑色)的光,来自地狱。那时,由于业力牵引的关系,你自己的身体将会加入你投身的那一道光色之中。”因此,在轮回图中,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的背景分别为暗白、黄、暗绿、暗蓝、暗红、黑六种颜色绘饰,造成强烈的视觉效果和反差,引起微妙的心理波动。轮回的最好去处是天界。只有修十善、忍辱柔和、修净因,精通勇猛,才能得生忄刀利、焰摩(离诤)、兜率、化乐、他化自在等欲界天、色界天、色究竟天至无色界天,各天寿量依次倍增,至非想非非想处为八万大劫。虽然此道不受尘世之羁绊,可以尽情游戏娱乐、接受供养,为享乐之优美处所。但这器世界的最高处所仍须遭受火、风、水三种无情之毁坏,经历成、住、坏、空四劫,仍不能断绝生死,痛苦和烦恼仍然无法禅定。其次是人类界。“由于施净财、造僧坊、施衣食、建桥梁、造池井、施医药、施卧具、施良田、不饮酒、不忄监鄙等,得生‘人趣’中。”如能专心自利利他,杜绝恶行,亦可转入天界,甚至可以直接达到“即身成佛”的境界,彻底脱离人间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等诸苦的缠绕,脱离轮回。第三是修罗道,为免去一生中轮回于恶鬼住所之处。《法苑珠林·修罗部》中记载:“夫沦修罗道者,此生一途,偏多谄曲。或称兵斗乱,兴师相伐。形容长大,恒弊饥虚,体貌粗鄙,每怀毒。棱层可畏,拥耸惊人,兴出三头,重安八臂。”虽然其享受仅次于天界,权利和声势亦大于下界,但他们常聚众与帝释天斗诤。在无休止的战争中,每次都遭受失败,承受身体残废,耳、鼻、手、足脱落的痛苦,然而当身体复原后又因怒和痴妒再行杀伐,重蹈覆辙。四为畜生界。坠入此道者,皆因前世罪孽。诸如牛、马被人类无情役使和鞭笞,复被宰杀;或如猪、羊、犬等遭受愚昧和不能表达其意的类似哑巴哭叫的痛苦;或如飞禽走兽互相捕食,又被猎人射杀等等。而且此道众生寿量没有定准,即有能活一中劫者,也有刹那间即死者。五为饿鬼界,凡造下品之恶、偏多罪戾、生前吝啬、贪污、强占非己之物者,即生饿鬼趣。其种类有外障、内障、饮食障、火舌轮等四种。沦入此道,即变得俯身而行、大腹细颈,咽孔似针,虽有遍地美食,饿鬼食之却极为艰难,须承受饥渴之苦;如食下,食物立即变为利刃穿肠破腑,血流如注;饮美酒、水浆即化为烈火,从口鼻中喷射出火焰,如此诸苦,周而复始,永无尽期。六为众生皆畏的地狱界。藏传佛教对“地狱”的刻画和描绘可谓淋漓尽致,以此来渲染轮回世界的恐怖和众生因恶行而要承受的最大痛苦,达到震慑恶行、弘扬善法的目的。“地狱者,在赡部洲之底下二万四千由旬处,纯铁所成。火焰洞然,有八热狱,一名更活(众生在此互相残杀而死,凉风吹来死而复活,更受苦害),二名黑绳(以黑铁绳绞勒众生,或在众生身上划出黑线,并顺着线分割身体),三名众合,四名号叫(把铁房子烧红,使众生在其中因无法忍受炽热而哭叫),五名大号叫,六名炎热(用大铁锅、火炭坑象炒鱼、烧菜一样煮烧众生),七名大炎热,八名无间(狱卒拘制罪人,从足至顶剥其皮,无有已时)。深至无底。”此八热狱每狱之四傍面,各有四处增狱(塘煨、尺粪泥、锋刃、烈河),其中锋刃增狱又分为刀刃路、剑叶林、铁刺林,又有鸟啄食人肉、零落者黑狗分食等。“与八热狱之次等相仿,有八寒狱。一名水痘(入此者皮肤因寒冷而起颗粒状水疱),二名疱裂,三名阿吒吒(唇舌冻僵、牙齿互相磕击),四名阿波波、五名呕喉喉、六名裂如郁钵罗花(入者身体冻裂,象青莲花),七名裂如莲花,八名裂如大莲花(身体冻裂一百多道,头、骨胳和肌肉象大莲花一样开裂分离)。”另外还有近边狱和孤独狱(即在尘世旷野山间承受一昼夜善趣之乐和地狱之苦),共称十八层地狱。“夫沦地狱幽酸,特为痛切……如此之中,罪人遍满,周忄章困苦,悲号叫唤。牛头恶眼,狱卒凶牙……猛火遍身,肌肤净尽……裂胆抽肠,屠身脍肉,如斯之苦,何不言念。”这些悲惨景象足以令人不寒而忄栗,以此告诫众生在道德上进行自律,避免因恶业而招致的恶果报应。六道轮回的第三层为十二因缘,或称十二有支。轮回图中分别绘以盲人、瓦匠、猴、船、空房、接吻、眼中箭、饮酒、采果、孕妇临产、老人和阴尸,象征着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相互之间都存在着特定的转换、衍生关系,称为“缘起”,这是“六道轮回”思想因果关系的集中体现。藏传佛教把“缘起论”作为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理论基础,认为十二因缘,首先以无明开始,无明即不明根本、不明究竟、不知其所。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两两之间顺序形成一对因果联系,一切众生都从无明产生,故为开始的因,终结于老死的后果,复因老死而转入无明,形成另一因缘的生命。如此生生灭灭,无端无尽,虚妄相续,构成一个幻化世界和人生。根据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顺序,十二因缘又划分为“三世两重因果”,即由无明和行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处、触、受构成“现在果”,爱、取、有作为“现在因”,生、老死则成为“未来果”,作为对器世界有情众生解脱前均不可避免地要按这种“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的因果规律在六道中轮回、生死流转、受无边之苦的诠释。而且,“它承认物质的存在,承认世界万物是在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的普遍因缘关系中进行的,……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构成了这个事物的存在,反之,就没有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了。”在揭示人生现象乃至世界存在时,藏传佛教轮回思想中所包含的事物、现象间的联系和有因必有果、因果在特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观点显然具有非常强烈的辩证法色彩。
在藏传佛教《世界造设经》中,对轮回世界的关系作了这样的阐释:“轮回之因,为我执,为无明。因其执名义、执常见、执断见故,轮回三界九地。”“烦恼轮回之法,为由身至遍智间众生轮回之因。若问造何业而轮回,乃因造十不善、五无间罪、五近无间罪、四重罪、八颠倒、六罪过等业,生三苦、八苦、八无暇、六因、四缘、五果、五遮、五浊等,故入轮回。”同时对十不善(杀生、盗劫、邪淫、妄语、离间、恶语、绮语、贪欲、恨、邪见等)和五无间罪(杀父、弑母、杀阿罗汉、赶逐比丘、毁坏善逝身等)作了详尽的论述。还指出,佛陀驻世也正是因为“观一切众生被‘无明’的眼翳所蒙敝;被我见的绳索所束缚;被我慢的高山来压倒;被贪欲的猛火来烧毁;被恨的军器来刺伤。而仍住在轮回修院中,还未渡过生、老、病、死等河之苦”⑩的缘故,才示意、化渡六道众生,得无上智慧来脱离苦海;以此劝谏人类修十善、积功德,解业果之缘,治息一切烦恼,证得菩提,净治此器世界。在此基础上,藏传佛教强调,若要彻底脱离轮回,必须“常持一切幸福、兴旺以及智慧,乃至禅定大道的精要之‘六字真言’,念‘唵’可以闭塞转生天道的门户,‘嘛’可以闭塞转生阿修罗(好战的凶神)道的门户,‘呢’可以闭塞转生人道的门户,‘叭’可以闭塞转生畜生的门户,‘咪’可以闭塞转生饿鬼的门户,‘吽’可以闭塞转生地狱道的门户。”从而关闭通往六道轮回之门,供奉“三宝”,证“四谛”,修“三学”,发菩提心愿,齐平“今生之利、衰、誉、毁、称、讥、苦、乐”世间八法,普渡众生,方能进入“涅槃”之境地。这种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现实、方便易行的理论,通过自利利他、救己渡人的大慈大悲形式,融合藏民族原有的灵魂不灭和鬼神文化,潜移默化地渗透到藏民族的精神世界,使其伦理道德观念,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六道轮回”思想和灵魂转世等观念,使藏民族原有的时空观发生转化,改变了他们关于“世界”的意念和人生观。在他们的意识里,现实和来世是必须面对的两个真实的世界。“涅槃”是他们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而在轮回孽海中生存,承受命运之轮无情碾压的现实是由前世因缘注定的,不仅极端痛苦,而且不可避免。基于“人生即苦、四大皆空”的人生观念和对地狱等“三恶趣”悲惨景象的极端恐惧。藏族普遍存在重来世而淡泊现实,并在言行方面非常谨慎,惧于因果报应而选择十分慎重,对“幸福”产生矛盾理解的现象:忍受苦难、贫困、悲惨的现实折磨,来换取来世虚幻的善果;在含辛茹苦的现实生活中苛刻地对待自我,试图洗清前世罪孽、污垢,在精神上却幸福地、踏实地奔向理想世界。因此,“在这样的心境下,让他如何重视过正常的‘人’的生活呢?受苦!受苦!受苦,这就是今生的全部内容、任务和意义。”藏族也因此成为在历史和现实中罕见的具有受苦受难精神的民族,这无疑是藏传佛教及轮回思想在藏族社会中产生的最消极、最深刻的影响之一。其次,佛教扬善弃恶、慈悲为怀、乐于施舍、忍辱无争的思想转而成为藏民族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佛教宣扬要达到“涅槃”的最高境界,必须得脱离轮回。只有经过不断地修善积德、正确地理解世间诸苦,证悟生命真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对藏族而言,佛教“十善法”和传统的“知耻、公正、信义、怜悯、诚实”既是基本的道德信条,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因而在藏族社会具有普遍性,成为价值评判和行为选择的重要依据。这种出世思想在给藏人提供精神食粮的同时,也转化成了一种道德伦理规范,通过内化而形成自律形式,从而使对佛教处于痴迷状态的藏人能够恪守道德,进行自我抑制,从精神上对“恶”形成极度强制。其消极性在于它把藏人长期约束在佛教的教条樊笼里,禁锢在神的戒律中,不但使藏族对现实产生淡泊、麻木心理,而且使他们自由思索、创新思维的火花渐渐熄灭。在佛教“渡人渡己、自利利他”的大乘精神影响下,现实中的藏人注重施舍,他们崇佛、供奉“三宝”,除不吝啬财物,帮助能够帮助的人外,甚至把自己的血汗无私、无偿地布施给寺院和僧众,自己却“幸福”地忍受着困苦,在精神上寻求解脱。在藏区,寺院建筑的富丽堂皇和经济的盈实,与顶礼膜拜人群的贫寒、褴褛状况形成非常鲜明的对比,并且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其结局是百姓勤于拜佛祈祷,疏于生产,降低了物质生活水准,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佛、神凌驾于人之上,使人的主体性因素被压抑到最大程度,从而使整个民族逐渐丧失活力。藏传佛教强调“他怒不还怒,他打不还打、他骂不还骂、寻过不还报”等沙门四法,使藏民族产生了忍让、忍辱和放弃抗争的思想,改变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苦难,抑制恶,培养出善良、宽容、乐观的民族性格,某种程度上可以减少和调和、化解部分矛盾,增加群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却也导致是非不分、敌我不分,最终伤害自己的结果。同时,这种思想容易使人消磨斗志,满足于现状(诸如苦难和不平等)和张力萎缩,难以建立竞争机制。这也是后期藏族社会缺乏创造力和进取精神而日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六道轮回”思想作为藏传佛教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围绕生命与过去、未来的因果关系,以器世界(即物质世界)为背景,探讨存在与非存在、肯定与否定相互转化的辩证过程,给藏人提供了一种以“苦”为基点的人生观和由“苦”到“空”的解脱方法,对藏民族的历史和现·38·实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此我们应有科学的分析和正确的认识。
宝顶山石窟 3号 六道轮回图 南宋.大足石刻研究院.2025-10-02
宝顶山石窟简介.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2025-10-02
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新浪佛学.2025-10-02
世界八大石窟之一一一重庆大足石刻.华龙网.2025-10-02
寶頂山內的著名石刻.中国文化研究院.2025-10-02